《十月围城》:非正常年代的标准化生产
(重贴备份)
偶然忆起早岁在邻居大哥家观看的《夏日福星》:洪金宝、成龙、元彪等人有如八仙过海般相继出场各显神通,随后相聚一堂,边尽享嬉笑怒骂之乐,边行保护富家闺秀之事。及至如今在影院里看到《十月围城》中群英荟萃亦不觉稀奇,只是前者行的是爆笑闹剧路线,后者则通片尽见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慷慨与沉重。事实上在日后陆续看过吴宇森的《少林门》,张彻的《上海滩十三太保》之后,便早知这种“众人接力护驾”的剧情已成模式,而《十月围城》亦不过是循着这种模式,建一个各路好汉得以大显身手的平台,造一场观众喜闻乐见的拼杀好戏。至于片中所呼喊之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护卫国父的情节,亦早有徐克之《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为先行。于是影片前文后武、打斗与煽情交相辉映大致不出意料,反倒影片甫一开始便直陈剧情核心之开门见山落得爽快,值得称好。
便如《牡丹亭》《桃花扇》即便剧情早已烂熟于人心却可凭唱词之佳秀而传吟百世一般,诸如《十月围城》等片既然依着既成类型亦步亦趋,其中的人物悲欢和拼杀场面便必为玩赏之重头所在。皇后大道上一阵令人屏息凝神的躲闪乱箭拉开标榜“连打60分钟无喘息”场面的序幕之后,各路好汉便开始大展身手。我早知先前对本片武戏之期待必然不会落空,这当然得益于武指的精湛技艺和剪辑的妙手慧心。然而片中武戏虽然精彩,却也在期望之内,难说惊喜。反而由于高潮流程甚长参与人物甚多,而影片时长有限之下导演却仍要穿插大量煽情情节等原因所致,除了作为重头戏的甄子丹一段之外,其余各人的表现都难说尽兴酣畅:巴特尔尚未显露几招巨灵神功,便匆匆遭遇一干黑衣小卒的围杀,接着便上演中国版参孙一幕;铁扇公子黎明之飘逸洒脱亦是片刻便陷入挠钩之困,不得施展,几个蒙太奇之后便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纯爷们春哥确是托替身和剪辑之福多耍得几招。某人将其奉承为“香港电影的毕其功于一役”、“继徐克的《黄飞鸿》之后,只有陈可辛的《十月围城》”,却是丝毫不恐为见识过《精武英雄》《卧虎藏龙》《功夫》《霍元甲》《杀破狼》等武斗佳作的国内观众所耻笑?
早先看《花木兰》时几近落荒而逃的余悸仍有,此番观看《十月围城》却分明触摸到了戏中角色的血肉,条理也如胡军之秀发一般清晰易疏,详细解读已有纳兰妙殊妙文珠玉在前。只是片中角色层次虽然较一般类型片稍为丰富,无奈始终有已有简单直陈的剧情框架之掣肘(仍如同胡军之秀发一般,太易疏了),又如何担当得起周黎明所赞誉的“罗伯特·奥特曼的群戏水准”?片中各主要人物虽然都由于各种私情(尤其是甄子丹和范冰冰,太私情了)关联到一起,却始终未能有机地形成网一样的人际关系张力,不能不说是本片的一处遗憾。
所谓“制造者”陈可辛轻车熟路地把本片文戏处理得有声有色,编排调度上总体而言也达到了类型片的结构均衡,然而影片背景一早所标明的纯属虚构,其中之诡异仍让人如鲠在喉。正如纳兰妙殊所言“在开场的时候,观者就已经知道,孙文必然不死,保护他的人,必死。所以悲剧是从第一分钟就开始的”,影片从一开始便设定了片中主要人物慷慨就义的路线图,不但挑战着剧情细节的合理程度,同时也压缩了全部深层思辨和升华主题的空间余地。本片前文后武之泾渭分明已为多方诟病。在下更以为,与前文之缺乏武斗点缀相比,后武中牺牲者的煽情镜头一个不落,却又明显破坏了后半部分紧张节奏。在下以为高潮部分节奏所形成的图形应该如经济景气下的股市K线,而本片的最终效果却更像是心脏衰竭者的心电图。或者这一切都是为了每个主要人物牺牲时所打出的字幕可以有更好的过场,但影片本身所需要作出的牺牲却未免大了一些。
综上所述,《十月围城》不过是中上品质的武打类型片,只不过在这烂片当道的贺岁片档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属于难得的一部达标之作,如何堪孚“本年最佳,五年一出,十年少见,港片其功,毕于一役,亚洲称雄,世界一流”的极品好评。而某人偏要如此过誉,更鼓吹“中国电影需要《建国大业》这样的高票房,但更需要《十月围城》这样建立在高质量之上的高票房,而这部电影中洋溢飞舞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主精神更填补了我们这个精神世界几近苍白的时代的最大空缺”,若不是有意向忽略本片中一厢情愿的革命牺牲精神(是广大潜在读者要求在下不在这方面“吹毛求疵”的,是故在下也未作深究)一样无视年内其它更为优秀的影片,则恐怕是争当有赏可领的鼻涕虫了罢。而其体之软,放眼年内除《花木兰》麾下那批,尚有何人能及
Posted: 4月 14th, 2010 under 好笑的爱.
montager Reply:
4月 21st, 2010 at 1:58 上午
最近脑袋很清醒,所以写不出东西来。。。
[Reply]